如何破解兩岸政治矛盾

下文摘自包淳亮,「兩岸政治矛盾」,包淳亮等著,王央城主編,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桃園縣八德市: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7年12月,頁45-48(全文頁27-50)。

===================================

 

    所謂「兩岸政治矛盾」,可能是一種思考方式的塑造。既然主權是曖昧的,關係、差異性都是可以被操弄的,則兩岸政治關係當然可以是矛盾的、或者可以不是矛盾的。

    政治矛盾,就是零和遊戲、非合作博奕;不是政治矛盾的,就不是零和遊戲,而為合作博奕。討論兩岸的政治矛盾,究竟是零和遊戲或合作博奕,就是在討論「獨立」與「統一」究竟是矛盾的或不矛盾的。如果統一就是台灣不獨立、獨立就是兩岸不統一,那麼兩者就是矛盾的;如果統一可以包含獨立、獨立可以容納統一,兩者就是不矛盾的。前文既已陳述了「主權」的各種特殊樣態,則此一討論就變得非常必要。而究竟什麼是「獨立」,什麼是「統一」,就成為整個問題的核心。

如果「統一」和「獨立」沒有公認的定義,就缺乏據以認定兩岸政治矛盾的前提。而就算認為某一指標為獨立或統一,其是否必然產生矛盾,也非不可討論。因此,兩岸政治既可能是矛盾的、零和遊戲的(如圖一)所示,也可能是不矛盾的、合作博奕的(如圖二所示)。

台灣的勝利願景

    在兩岸的主權議題未必為零和遊戲,而可能為合作博奕的前提下,筆者在此擬提出「台灣的勝利願景」。台灣的勝利願景,就是統獨兩線併陳、互相支持的戰略。換句話說,在中國趨向於民主富裕的過程中,兩岸可以在政治上增加交流,逐步邁向統一,這符合台灣人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基於目前分治的現實,爭取讓台灣的政府擴大國際參與空間,直至與其他國家擁有完全平等的地位,也符合台灣人的共同利益。更甚者,我們可以同時或交替地通往統與獨,而非捨此就彼。

    當然,無論統或獨的前景都並不平坦。中共仍是一黨專制,目前大陸的民主程度仍與一般民主國家相距甚遠,因此統一似非可欲;然而台灣要擴大國際參與也絕不容易,甚至往往得與虎謀皮,制憲建國更蘊含極大風險。然而台灣人沒有任何理由為了「似非可欲」的統一,或者「似非可求」的獨立而互相爭吵。因為只要紮紮實實立足於台灣人的共同利益,所謂統派就會立足民主,其所期望的統一就不會損及、甚至將惠及所有的台灣人;同時,所謂獨派就會避免冒進,而其所爭取的擴大國際參與,也一樣將惠及所有的台灣人。因此所謂的「統獨」完全無須互斥。爭取民主統一,和爭取和平獨立,都是增進我們台灣人的利益。

    如前所述,這兩條路線也能同時成立,甚至互相加強。中國民主統一之後,就算台灣變成了中國的地方政府,也可以繼續爭取加入聯合國;例如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前蘇聯時期,在大國協商後成為聯合國的一員;雖然烏、白兩國只是被稱為國家的蘇聯地方政府。「歐盟」也以獨立身份加入了許多基本上只有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雖然歐盟是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因此統一後,在中國議會的台灣代表甚至可以成為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的主要力量。而台灣在邁向獨立的過程中,也無須排除選舉代表參加中國國會的可能,歷史上由獨立國家逐步合併而統一本來就所在多有,而日增的國際地位,也可能使台灣降低被統戰、國家消亡的不確定感,而得以更寬鬆的態度看到兩岸的政治整合。

    因此台灣人的理性選擇,應是支持兩線並進。歷次民調也都顯示,多數台灣人既不反對民主統一,也不反對和平獨立,因此既統且獨,是台灣的絕對多數。過去民主統一與和平獨立,被視作兩條平行線,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兩害相權須取其一;然而事實上爭取民主統一對台灣有利、爭取和平獨立對台灣也有利,而且兩者並不互斥,因此我們可以跳脫「取其一」的僵化思考,以「取其二」為同時努力的目標。「取其二」當中任何一方的進展,都是台灣利益的增加;我們且不必滿足於統一的一分,或者獨立的一分,而是求取更大的兩分。而在求取兩分的過程中,我們也將更容易得到公平的一分,無論這一分是純然的統一、純然的獨立,或者是半統半獨。在突出「取其二」的立場之後,我們會發現海闊天空,台灣人將不會被「一分為二」,而是由於「取其二」而凝聚為一。

    此一願景可以消弭台灣內部由於兩岸關係立場差異帶來的矛盾,已如上述。進一步言,此一願景也降低了兩岸的政治矛盾,因為此一願景並非與中國一刀兩斷的「獨立」,而是取決於中共的改革前景,取決於制度如何變遷,因此也讓統一更為可能。


[1] 其實也可以設想英國的蘇格蘭、加拿大的魁北克,在不脫離英國和加拿大的情況下,獲准加入聯合國。這些可能性使我們對於兩岸的統獨有更多的想像。

本篇發表於 當代華人社會課程。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